微信小程序開發,就找巨推(CALL:400-606-5558)科技!


在微信的某個版本,面對大家對微信的質疑,張小龍特地在開屏頁加了這么一句話:


“如果你說我是錯的,你要證明你是對的?!?/p>


相信面對剛剛上線的小程序,剛講完微信公開課的張小龍面對外界的贊譽與質疑,想必也會想起當時的這個決定。


如何去看待微信小程序,我曾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暗社交”的觀點,對此,我認為張小龍仍然想通過微信主動或不主動地挖掘出新的金礦。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騰訊所有產品序列里微信是最像騰訊的產品,無法100%定義,喜歡劍走偏鋒,出其不意給所有對手造成“貫通傷”。


因此,盛贊與質疑,倒也反映了微信小程序的一體兩面。從宏觀上來看,微信小程序絕對不是一個莫名其妙、異想天開的功能,它承載的戰略意義是補全騰訊帝國的管理半徑,加深對微信除社交外,對生活場景的控制和夯實。而從崇尚用戶至上的角度,面對紛繁復雜的APP,微信小程序也試圖教會用戶,如何馴服復雜。


微信小程序的答案


從05年馬化騰提出要包辦中國網民的“在線生活”,騰訊要成為水和電,到近兩年的“連接一起”。騰訊依托早期的QQ,之后的網游和接下來的微信,雖走的不順,卻也取得了十足的成功。


但如同吳伯凡當時在《企鵝帝國的半徑》里提到的一樣,騰訊仍然面對之前的老問題:核心能力是什么?管理半徑有多大多強?產品序列能不能形成協同效應?


這個問題在當下騰訊依舊不能完美地回答。而拋開QQ,成為“一地封王”的微信,也面對基于這個問題的質疑,即:微信到底是什么?微信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微信里所有的功能如何自身完成整合,成為比現在還要強的“超級武器”。


微信433天用戶過億的社交價值,幫助騰訊實現移動互聯網的突圍是一個答案。創新地開發出公眾號體系,沖擊傳統媒體和輿論環境也是一個答案。那么“微信小程序”是怎樣一個答案呢?除了打通線上線下,挖掘潛藏的暗社交,為什么他在這個時間點上線?他的意義何在?


回歸理性的數字,從近年騰訊的財報來看,在11年-12年,騰訊互聯網增值服務從230.428億元越至319.952億元,13年隨著智能機的興起,這項收入又迎來了小爆發達到449.85億元,不過13年之后,由于電商業務剝離和重組,這部分收入回歸到200億左右的水平,14年-16年,隨著手游收入的爆發,增值服務也隨之進入不溫不火的平穩發展期。


但騰訊的核心業務的增長,更像是“原地踏步”,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它“踏步”的地方,經常會被“踏平”。而核心的產品QQ,14年QQ月活為8.15億, 15年則為8.53億,增長幅度并不是特別大,除了奧運AR傳火炬貌似帶了一波節奏,但QQ目前卻只能歸結為一款好的即時通信產品。


馬化騰曾一度希望依托QQ實現拍拍網的異軍突起,并為騰訊地圖導流,通過周邊生活實現“連接一切”的愿景。乃至“QQ公眾號”上線希望通過側面出擊,重新掌控屬于騰訊的年輕用戶。但都乏善可陳。


所以,如何在“應用娛樂化”、“應用驅動向用戶和服務驅動”過程中,在占據現有疆土的基礎上,實現管理半徑的實質控制的大任,無疑只能落在微信身上。而在交出社交價值、公眾號等一系列漂亮答卷后,微信小程序所承載的意義似乎也不比以往小。


至少,在QQ用戶仍然低齡化,自身突破吃緊,微信年輕用戶流失,微信早前服務號和“錢包”頁面提供“騰訊服務”和“第三方服務”不那么順暢的情況(頻度不高、不易使用且與核心功能沖突),微信小程序至少需要交出兩個戰略性的答案——年輕用戶向微信轉移和對生活服務管理半徑的夯實。


根據Resourse 2015年8月的《中國移動社群生態報告》顯示,QQ空間、QQ、微信、貼吧、微博這5款產品,對95后而言他們的吸引力排序是“QQ>QQ空間>貼吧”。


95后是真正意義上的90后,也是未來的消費主力軍已經是普遍共識。而微信在針對年輕群體上,始終存在迷思。


螞蟻金服早前公布了一則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90后移動支付占比近92%。中國大學生在支付寶上的人均支付金額(含轉賬、網購消費、發紅包、理財等數據)約為40839元,較2015年增長97%。


雖然微信支付沒有公布相關數據,但直觀來說,支付寶作為專業的支付工具更為年輕人所接受,而在滴滴、美團、糯米的使用場景下,跳轉無疑都指向銀行卡或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支付選項上稍顯弱勢。


21天造就一種習慣,如何讓年輕用戶向微信轉移,并培養他們的支付習慣,并不是之前的春節紅包能引導的(這或許是為什么在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說不做春節紅包運營的原因)。


不過,微信小程序雖然是個功能,但仍然是具備殺手級應用的潛質的。猶記得07年剛過完23歲生日的扎克伯格在舊金山的“F8開放者大會”上喊道:“攜起手來,讓我們掀起一場運動”。FB宣布向所有開發者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這讓FB在09年用戶猛增到3億,得以成功崛起。


《Facebook效應》一書中談到,這為扎克伯格卸下了一些負擔,不必面面俱到。


一個億級平臺的開放,對創業者和開發者來說都是喜訊,而從“年輕一代”向微信轉移的一端,小程序試圖抓住90后的敢于嘗試新事物的創業領袖,以此引導他們的從屬用戶快速進駐,快速培養他們的使用習慣。此舉也頗可以看到當時QQ空間接入“開心農場”成為一時現象的影子。(當然,微信小程序不做游戲。)


從線上帶動線下,再由線下驅動線上,實現場景的互補。不必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去打,也為騰訊卸下了不少負擔。這貌似是一個答案。


而從另一個答案來看。雖然騰訊2011年之后通過資本的途徑,完成對京東、滴滴、新美大的投資,實現了生活服務的布局,但對生活服務的控制,騰訊并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微信的社交價值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但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活服務冗長的競爭名單上,騰訊不可能一家一家去死磕,只能通過某種“壟斷”迂回包抄,讓這些生活服務平臺忠實地擁護在騰訊的大旗之下。


小程序是這樣一個答案。比之前“錢包”的功能頁簽更直白,它要的就是對生活服務的控制。先不管未來APP如何與之博弈,但微信儼然成為時代的代名詞,要跟上時代,就是跟上微信,中國的任何企業都必須考慮這么一個問題:“我和微信的關系?”


這就是現實,也是微信團隊高維打低維的聰明之處。當然,小程序也存在頁面切換導致場景斷層的情況,但這個答案如何續寫,我們能做的,要么是參與進去,要么也只能拭目以待。


至此,微信小程序不那么圓滿地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如何走向未來的兩個姿勢。而如何用這兩種姿勢實現騰訊產品序列和外部的“戰略性關聯”會變得更為有趣。


復雜即簡單


無疑,微信小程序又為龐大的微信功能體系加入了一個重要的功能。而我們必然被“綁架”其中,但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微信小程序的心理出發點是告訴大家要馴服復雜,而非在復雜中失控。


APP太多,手機每年的出貨量就那么多,天花板終會到頂。面對種類繁多的APP,除了常用的幾類,大部分我們幾乎都不知道是刪是留。這也讓微信小程序的擁護者提出了功能主義的論斷:“終于可以卸載那些不常用的APP了。”


蘋果前首席科學家,特斯勒認為系統的復雜性的總量是一個恒量,當你使人的互動行為更簡單,那么隱藏在幕后的復雜性就增加了。把系統的一部分變得簡單,那么剩下的部分就會變得更加復雜。使用戶用起來更容易,意味著增加設計師和工程師的難度。


這對微信小程序的工程師來說一個管理復雜的考驗,而對用戶來說則是如何馴服復雜的培養。一個機器有數十個按鍵,卻能高效運轉,這樣的設備很多——計算機、電腦、手機均是。


面對現實世界的復雜(對于我們來說是林林總總的APP),微信小程序就好比是計算器,復雜即簡單,1+1終歸會有等于2的功能,或即用即走(計算器在這點上可謂做到了極致)。


此前的大部分APP或我們使用過的某種功能,都有曲解反向含義的邏輯錯誤,即:


用戶需要更多功能→設備性能需要提升(堆砌插件或硬件)


用戶希望產品更加簡單→增加可用性(按鍵增多、交互增多)


但實際上,這樣的邏輯只是單向的,如同:今天天晴→今天不會下雨。下雨并無法推演出今天必然天晴。


小程序的邏輯則是,用戶希望簡單?小程序不希望復雜。


就實際體驗來說,除了分享展示效果和切換有待改進,小程序算是在復雜中找到了簡單。這也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承認現實世界的復雜,并引導用戶馴服復雜,微信小程序的出現更別有一番風味。


終局是什么?


小程序的終局是什么?世界是開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將來,而且永遠如此。在贊譽和批評下,小程序交出兩個答案并讓復雜成為簡單后,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


微信小程序開發,就找巨推(CALL:400-606-5558)科技!